怀念我用过的经典软件(DOS 篇)

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,但是在此之前,并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,又可以做什么。唯一的关联是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,曾经有一门选修课是 BASIC,有过为数不多几次进入机房的经历。代课老师,如果没有记错的话,姓崔,当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很牛X,因为刚刚落成的新教学楼的西墙上,有一个马赛克拼出来的图案,是一个裙角飞扬的少女,可能手里还拿着或者是举着几本书,这个玩意儿,据说就是我们的崔老师用“计算机”搞出来的。可惜,当年上机到底做了些什么,记忆已经阙如,但那些绿色的屏幕,无论是 Apple II,还是另一种叫 Comdex 的,偶尔会很清晰地闪现出来。

报到后就是毫无悬念的军训,学长们里头已经有不少具备商业意识的精英了。午休或者晚间挨门挨户地推销磁盘,有三吋盘,有五吋盘,三吋的牌子是威宝、万盛、索尼和 3M 居多,但是当时驱动器还少,所以数量也就不如五吋的多。五吋的可能就是万盛的居多了,时间太久,记忆有点靠不住了。但我们一个宿舍的,大多是土包子,压根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拿来可以干嘛,所以尽管师兄们说破了嘴皮子,告诉说将来开了课,老师买的价钱一定贵等等,我们一个个都也只是冷眼相看而已。结果后来,就真开了课,磁盘的价格么,大概师兄们说的是对的。但是也许只是部分对,因为老师给的盘里有“东西”,不是空的。
说来也怪,班里绝大部门同学的引导盘,开机时都显示的是“Starting MS-DOS 3.3…”,唯独我的不一样,显示出来是 PC-DOS,这让我很是兴奋,有了白里透红的感觉。现在想想,当时固然很浅薄,但是,这件事对我还是有很大意义的,它让我意识到,在电脑上做相同的事情,用的东西竟然可以是不一样的!这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我的视野和认识,以至于养成了后来的一个怪癖,一直持续至今:如果要用某种软件,会试用若干不同的产品,然后找一个最合适的,例如 DOS,我就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 NDOS(好像还有一个叫 7DOS 的)。

软盘经常会出现质量问题,所以磁盘格式化/修复工具成了手边必备工具。最开始接触到的是老师发的盘里已经有的 PCTOOLS 和 NDD。PCTOOLS 5.0 是个极为经典的版本,把常用的系统命令都集成在了一个很直观的全屏界面内,现在还能记起它把磁盘格式化的功能使用 initialization 来表述而不是命令行下的 format,让我很是诧异了一阵。磁盘正常的情况下,PCTOOLS 才能发挥作用,可是当出现磁盘不能正常读写的时候,就是 NDD 大显身手的机会了。NDD 的全称是 Norton Disk Doctor,也即大名鼎鼎的诺顿磁盘医生。明明好好的软盘,用着用着,系统就会突然出现发生了错误的提示,然后询问 Retry, Ignore, Abort 或者 Fail,当时对这四种选择完全没有概念,通常只能瞎选一个,然后就眼睁睁地看着程序退出。最糟糕的是一直循环显示这个信息,连命令行都退不回去了。NDD 的修复功能往往能让一张软盘起死回生,所以是大家最爱的程序之一。记忆里,PCTOOLS 5.0 好像停滞了一段时间,而在这一段时间里,NDD 则不断更新换代,功能完善,界面更是在 DOS 下达到了一个高峰,自定义字符集的显示看起来华丽无比、令人神往。NDD 给我的启迪在于,即使是在呈现方式很贫乏的情况下,也可以做出华丽的界面。

在老师发给的磁盘里,有一个小软件给我带来的震撼,要超过上述提到的所有软件的总和,它的名字叫做 SideKick。这是一个 DOS 下的小工具箱,里面的功能就是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PIM 几件套:备忘录、号码簿、计算器。它的神奇之处在于,不用它的时候,它就消失,想用的时候,随时可以把它调出来。和现在大家都使用的现代操作系统不一样,DOS 是个单任务的系统,如果你在某个软件中工作,突然要想使用另外一个软件做一件不同种类的工作,你需要先用某种方式切换到命令行下,然后才可以打开你想要运行的程序。SideKick 则不一样,不论你在什么时候,只要按下左 Ctrl-Alt 组合键,SideKick 就会立即出现,然后再按该组合键,它就会立刻消失,恢复到之前的工作中去,真是让我叹为观止。顺便说一句,正是这个程序,让我后来喜欢上了汇编语言,让汇编语言成为了我大学期间使用最为纯熟的语言。这是因为,只有汇编语言才能编写出很好的像 SideKick 那样的程序,那种程序的类型,被称作 TSR。SideKick 让我认识到,即使是在糟糕的平台上,也可以做出与众不同、令人赞叹的东西。

前几年,偶尔找到了我当时写的一个 TSR 程序,好像是叫 whatchar.com。这可不是个网站,而是 DOS 下有一类结构简单的可执行程序,它的扩展名就是 .com。这个程序的用法是,用热键呼出后,字符输入光标可以全屏幕随意移动,然后把光标所在处的字符的编码用十六进制和十进制显示出来。这个程序当年对我大有用处。公共机房的电脑里,用会有一些使用稀奇古怪的字符命名的目录,这里往往藏着好东西,特别是游戏。把名字起的古怪是因为不希望被别人在命令行下用 cd、del 以及 rd 命令组合起来把整个目录干掉(当时还没有威力无比的 deltree 命令,即使有,第一层的名字也要输入不是)。用了 whatchar.com,那些奇怪字符的编码就能看到,也就可以用 Alt 键加小键盘上的数字键组合输入来搞定。

后来还有一些磁盘工具软件名噪一时。最先成名的是一款叫做 800 II 的扩容软件。这个软件的名字是因为它能把标准容量 720KB 的五吋软盘格式化为 800KB 而得名。我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候,三吋软盘已经逐步开始盛行,五吋盘日益式微,所以对这个软件并没有过多使用,而且它是个命令行工具,使用起来不那么方便。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一款叫做 HD-COPY 的软件,这个软件功能极其强大,可以按非标准容量格式化软盘,能以极快的速度对软盘进行复制,更神奇的是,它往往能把已经损坏的磁盘硬生生地格式化好(当然继续狠用下去的话,该出的毛病还会出)。这个软件出来,应该是革了若干款软件的命。

在压缩软件领域,最开始使用的是 PKZIP 和 PKUNZIP 这哥俩,但是压缩和解压使用两个程序,感觉总是有点别扭(据说中国人就喜欢大而全的东西,看来老夫也未能免俗)。后来就发现了 arj 这个至宝,这个软件以命令和选项丰富著称,我老人家当时把它的所有命令和选项掌握的了如指掌,一时绝倒全班。紧接着,又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工具,可以减小 .exe 可执行文件的大小而不用解压就可以正常运行,现在能想起来的只剩下一款了,名字叫 DIET(减肥)。

接下来要提到的就是另一大工具软件流派的代表,SEA,看图软件。看图软件在 DOS 时代一度是各领风骚一阵子,大部分都是 CUI 界面,选中单张图片查看时才会把屏幕的显示模式切换为图形,把图片显示出来。SEA 软件一出现就艳惊四座:它自身的界面就是图形模式下的。分辨率的提升,导致一屏之内可以显示的文件列表大大增加,而且其图片导航的快捷键也设置的非常人性化,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席卷全校。成了大家看当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写真集的不二利器,不管是周慧敏杨采妮徐若瑄,还是什么宫泽理惠,统统搞定。

—— 记于百度空间

2 条评论


  1. 经历和你惊人的相似, 悲催的是: 拷贝游戏过度,遭遇DirII病毒,损失惨重!高兴的是: 使用了一款GameBlaster的软件,打游戏无敌手。是游戏外挂的祖宗

    回复

    1. 呵呵,游戏软件我没有太提及,一上学玩儿了个《悲恋湖杀人事件》,后来是《波斯王子》,《德军总部》,还有《三国志》《大航海时代 II》什么的,可惜我对游戏兴趣不大。游戏修改器,其实除了 GB 也还有不少,例如台湾同胞写的整人专家(FPE)。DIR II 嘛,当年真是大名鼎鼎啊……

      回复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