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到老学到老

小的时候和母亲去给外祖父和外祖母祭奠,形式总是走到高坡上,向着外祖父家所在的方向烧纸磕头,在这个过程中,母亲会使用一个词汇:叫一叫。当时觉得这个说法很奇怪,难道你叫,他们就会来吗?

今天查“再醮”一词的时候,突然才想起来,那个词汇貌似写出来应该是“醮一醮”,《康熙字典》:醮,祭也。

长大后渐渐发现老家的土话里有不少语言词汇甚是文雅古朴,有趣;礼失求诸野,就是有类似原因在。

另,今天还有想明白一件事。我的祖父辈乃至更往上,称呼男人有个惯用法,是本人的大名最后一个字,再加上个“则”字,但这个“则”字是写出来的样子,口语里的读音同“的”。今天醒悟过来的是,这个“则”字其实应该是“子”字,因为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,比如有人名叫大柱,其他人就可能称呼他“柱子”。而且,在我们老家,把“子”读作“的”的情况是很普遍的,几乎所有的名词带后缀“子”的都适用,例如“袜子”,我们就叫“袜的”,“房子”叫“房的”,等等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